生命的奥秘,是人类永恒的探索;医学的进步,是医者仁心的传承。卢光琇教授用半个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书写了辅助生殖领域壮丽的篇章。从中国首个人类精子库的建立,到全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的诞生;从最初在简陋实验室里用"小米加步枪"挑战世界前沿技术,到如今构建全球最大人胚胎干细胞库、开创干细胞临床治疗新纪元——卢光琇教授团队不仅改写了中国生殖医学的历史,更让无数家庭重燃生育希望,让"优生优育"的梦想照进现实。
今天,当我们站在辅助生殖技术已相对成熟的今天回望,更能体会卢光琇教授那一代开拓者的艰辛与伟大。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医学的传奇,更是"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精神的生动写照。愿这份精神薪火相传,激励更多后来者,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薪火相传:从卢惠霖教授到卢光琇教授的中国辅助生殖技术开拓之路
1978年,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的消息传来,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卢光琇教授的父亲卢惠霖教授敏锐地洞察到这项技术的革命性意义——这为实现他毕生追求的“遗传优生”理想提供了全新路径。相较于传统的孕后诊断,胚胎着床前的遗传干预无疑具有突破性的价值。
回溯父亲的科研历程,卢光琇教授动情地讲述: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卢惠霖教授就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人染色体核型图的绘制,开创了国内产前诊断技术的先河。然而技术局限带来的困境令人扼腕——染色体平衡异位患者仅有1/18的概率生育健康胎儿,无数家庭在反复流产与畸形胎儿的打击中饱受煎熬。正是这些临床现实,让父亲始终执着追寻从源头孕育健康生命的可能。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卢光琇教授39岁那年。从广东调回长沙照料父亲期间,一场改变她职业生涯的对话不期而至。“你知道如何获取卵子吗?”面对父亲的提问,时任外科医生的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可以通过剖腹手术。”当父亲阐述开展试管婴儿研究的构想时,那份耄耋之年仍心系科研的热忱深深震撼了她。尽管深知前路艰险,在深思熟虑两日后,父亲最终接纳了女儿的请缨,却也不忘郑重提醒:“这是全新的领域,困难超乎想象。”
当时的卢光琇教授对生殖医学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甚至连精子形态都未曾目睹。但父亲那份矢志创新的科研精神,如同一束火炬,照亮了她投身未知领域的决心。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科学传承,就此拉开了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研究的序幕。
卢教授深情回忆道,父亲不仅是她学术道路的引路人,更是塑造其科研品格的精神灯塔。父亲将她引入生殖遗传学领域的同时,更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为她树立了毕生典范。这种精神传承让卢教授始终坚信:科学探索没有不可逾越的困境。
在实验遭遇瓶颈时,前辈们“光琇,一定要争气!”的殷切嘱托总在她耳畔回响。这份沉甸甸的期望已内化为坚定的科研信念:中国必须掌握自己的生命密码!正是这样的使命感,支撑着她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创业维艰:中国试管婴儿技术的破冰之路
初创时期的艰难岁月,至今回想仍令人感慨万千。1981年,在湘雅医学院那间空荡荡的实验室里,卢教授团队的故事从零开始:
1、白手起家的困顿:当时实验室里连最基本的超净工作台都没有,团队只能用蚊帐围成简易操作空间;紫外线灯管充当灭菌设备,每一件简陋的器具都见证着科研人的创造力。团队成员常常自嘲:我们是在用“小米加步枪”挑战世界前沿技术。
2、社会观念的桎梏:筹建冷冻精子库时,来自社会的无形压力远超技术难题。在那个谈“精”色变的年代,去领取实验耗材时,总会遭遇异样的目光,仿佛从事着某种禁忌的工作。
3、标本的匮乏:最困难的莫过于标本采集。团队的四位成员辗转门诊数月,始终未能收集到有效样本。情急之下,卢教授只好求助于自己的丈夫,当她将样本置于实验台时,面对三位男同事的疑虑,卢教授正色而言:“这是我先生的,身为女性尚愿推动科学前行,诸位男士更应放下顾虑。” 这番坦诚打破了僵局,团队自此突破心理壁垒,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4、极限科研:记得某次胚胎观察实验,为捕捉关键发育节点,团队成员连续72小时驻守实验室,累了便在操作台短暂休憩,饿了就以干粮充饥。当在显微镜下看到胚胎顺利分裂的瞬间,所有疲惫都化作了科研突破的喜悦。
5、技术攻关:在腹腔镜与B超技术尚未普及的年代,剖腹取卵对患者创伤巨大。团队紧跟医学发展步伐,在B超引导技术问世后,即刻开展技术攻关。团队成员身兼多职,既是实验员又是技术员,在简陋的条件下搭建起基础研究平台。
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正是中国辅助生殖技术从无到有的最好见证。每一个突破背后,都是医者仁心与科学精神的交融。
中国辅助生殖技术的两大里程碑式突破,凝聚了卢惠霖教授、卢光琇教授两代任的毕生追求,不仅改写了中国生殖医学史,更圆了无数家庭的生育梦想。
1、中国首个人类精子库:1981年中国首个人类精子库建立,1983年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诞生。
2、湖南首例试管婴儿、全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1988年6月5日、6月7日先后呱呱坠地,兑现了对老父亲的承诺。
从孕育新生到重塑生命:卢光琇团队的生殖医学与干细胞治疗双重突破
从辅助生殖技术到干细胞医学的革命性跨越,卢光琇教授团队实现了从“孕育新生”到“重塑生命”的科研升华。2005年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迈入世界前沿,其构建的全球最大人胚胎干细胞库,为疾病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在遗传病防治方面,2019年诞生的湖南首例β地贫+HLA配型试管婴儿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来自地中海贫血家庭的新生命,不仅自身摆脱了疾病威胁,更通过精准的HLA配型,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挽救了患病姐姐的生命,真正实现了“一个生命拯救另一个生命”的医学奇迹,最重要的是下一代将不再受这种疾病的困扰。中信湘雅医院已成功帮助29个类似家庭,17名健康"天使宝宝"的诞生为遗传病家庭带来了双重希望——其中3个家庭已成功利用新生儿脐血完成患病同胞的干细胞移植治疗。
而在再生医学领域,2022年5月完成的全球首例人胚胎干细胞来源肝细胞治疗肝衰竭案例,则开创了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先河。来自湖南邵阳的陈先生接受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肝细胞制剂治疗后,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安全出院并维持良好生存状态。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际肝病干细胞新药研发空白,更推动中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卢教授团队还将干细胞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救治,成功治疗41例患者并实现零死亡,再次验证了干细胞医学的广阔前景。
从试管婴儿到干细胞治疗,从遗传病阻断到器官功能重建,这些跨越式发展生动诠释了现代医学从“治病”到“治未病”、从“缓解症状”到“再生修复”的范式转变,展现了我国在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创新实力。
医者仁心,薪火相传:卢光琇教授的医学教育理念与科研传承
卢光琇教授秉持“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强调“亲手诊治一个真实病例胜过课堂讲授十个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教学模式。她要求学生在接诊前必须深入研读病史、系统整理病历,并带领他们从病情分析到制定诊疗方案全程参与,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将病例讨论转化为科研课题。
她对学生提出“精医报国”的殷切期望:既要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更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临床一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医疗难题的利器。在卢教授看来,真正的医学报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精准的诊断、每一项创新的技术和每一例成功的治疗中,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以解决临床问题、服务百姓健康为根本宗旨。这种将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家国情怀深度融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一批批既精通医术又心怀天下的医学人才。
上世纪90年代,胚胎干细胞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为根治疑难疾病带来新希望。面对治疗性克隆技术的重重难关,卢光琇教授的学生陆长富主动请缨,历经8年攻坚,成功实现人类体细胞克隆胚发育至囊胚阶段的重大突破,获国际权威媒体广泛关注。这项将胚胎干细胞建系与克隆技术结合的研究,为治疗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疾病开辟了新途径。陆长富教授回忆道:“卢老师教导我们迎难而上,正是这份信念支撑我坚持到底走向成功,即便推迟毕业也在所不惜。”
作为医学事业的传承者,卢教授对年轻从业者提出三点殷切期望:
首先要永葆医者仁心,像对待亲人般呵护每位患者,坚持每月收集患者反馈优化服务,践行白求恩精神;
其次要保持终身学习,我虽已86岁仍坚持每日研读文献、与研究生探讨课题,深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唯有持续学习才能掌握治病救人的真本领;
最后要敢于科研创新,从精子基因突变机制研究到胚胎着床微环境探索,每个微观突破都可能带来临床革命,希望年轻人能像我们当年突破精子库技术难关那样,在科研困境中开辟新天地。
卢教授特别强调夯实“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唯有筑牢根基,才能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游刃有余。以当前临床实践为例,精子DNA碎片化等微观异常常导致受精失败,却往往被忽视。这正需要年轻学者深入钻研,从基础研究入手,提升对精子质量的认知水平。生殖医学的发展,既需要跨学科的视野,更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临床难题。
医学之路任重道远,唯有怀仁心、持恒心、立匠心,方能成就苍生大医。
后记
从2015年至今,卢光琇教授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整合生殖医学、遗传学与干细胞技术,构建起贯穿人类“助孕-优生-成长-存储-预防-养老”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新范式。在这个汇聚基因组测序、多组学分析、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的平台上,优生优育服务正被重新定义。
面对全球不孕症蔓延与中国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双重挑战,这位86岁仍坚持每周出诊的医学家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生殖医学工作者既要成为生命起源的守护者,更要做生育希望的传递者——特别是为肿瘤患者等特殊群体点亮生命延续的曙光。
从接过父亲的“优生梦”,到推动中国生殖医学屹立世界之巅,卢教授用毕生践行着对生命的庄严承诺。在她眼中,白大褂不仅是一件工作服,更是承载着万家期盼的使命担当。如今,这份沉甸甸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给新一代医者。她期待新一代医者既能勇攀技术高峰,又能坚守医者仁心,正如她常说的:“医学的真谛,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带着健康降临,怀着尊严谢幕”。
专家简介:
卢光琇 教授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
- 中南大学教授、博导
-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兼首席科学家
- 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孕前诊断中心主任
- 曾任全国政协常委
-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原副主委
卢光琇教授是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和再生医学的开创者之一,她带领团队建立国内首个人类精子库,获得了国内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和首例供胚胎移植试管婴儿诞生等一系列辅助生殖技术的突破;随后,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库,并积极推动干细胞技术在重大疾病中的应用。她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认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和973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论文723篇,其中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316篇;出版专著9部,其中《人类生殖与生殖工程》为国内最早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著。由于在生殖医学与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卢光琇教授于1989年、2009年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湖南省科技技术杰出贡献奖及“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之名医”等荣誉。
卢光琇教授专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