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MATION
遗传与生殖健康,共促人类发展——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圆满落幕(一)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2024-06-03

由国际生殖遗传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由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承办的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大会邀请了全球领先的生殖遗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国内生殖医学领域中、西医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为大家献上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2024年6月2日,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各分论坛学术专题报告精彩继续,各位学者聚焦前沿,共议热点。


陈香美院士

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ISRG

 

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带来“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的主题分享,陈院士回顾了两次大步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盛会。为响应领导人的号召、贯彻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凝聚专家智慧,结合先进技术,多学科融合,取得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数据驱动了中西医精准诊疗的实现,2010年陈院士带领团队创建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推动尿毒症列入国家大病医疗保障。她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认为青年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振兴、发展的根本,需要给予更多信任、帮助和支持。


【交叉学科论坛】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tephen G.Matthews教授带来分享“大脑和行为的跨代编程”。Stephen教授分享了团队在跨代编程中的突出成果,表明产前糖皮质激素暴露可以导致大脑结构、行为、神经感觉和神经内分泌等实现母系遗传,附睾小体产生的小微RNA通过表观遗传学效应实现大脑行为的父系传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tephen J.Lye教授带来分享“早产:机制、诊断和治疗”。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早产领域的研究成果,团队阐释了促炎性巨噬细胞通过影响孕酮代谢在分娩发动中的提示作用,据此研发出基于白细胞激活检测的早产诊断与治疗手段。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Peter CK Leung教授带来分享“肌肉生长抑制素在生殖中的作用”。教授介绍了团队在肌肉生长机制素(GDF8)方向做出的工作。团队发现了GDF8在卵巢颗粒细胞中可以抑制LH受体从而下调孕酮、激活FSH受体从而上调雌激素,基于此机制团队证明CDF8在调节排卵、胚胎着床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潘纲教授带来分享“脑机智能及临床应用”。团队已基于更精确的皮层信号采集,实现脑机控制汉字书写。潘教授还介绍了团队新研发的神经假体,即用AI替换部分脑区功能,已完成了嗅觉、视觉的信号解码,期待未来应用于临床实践。

 

 

 

 


【生育力保护/辅助生殖安全性研究论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明教授带来分享“代谢稳态与心脏重构”。团队通过解码糖尿病心脏病的代谢组学变化,阐明心脏重构的代谢机制。徐教授团队成果已推广指导公益活动,鼓励儿童们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徐教授期待研究结果未来能应用于胎儿期的代谢干预及生活方式指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青原教授带领分享“蛋白磷酸酶2A亚家族在卵子发生和雌性生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孙教授团队已阐明蛋白磷酸酶6c敲除会导致卵泡发育缺陷和卵巢早衰,并通过干扰DNA损伤修复阻碍卵母细胞成熟,由此团队证明蛋白磷酸酶6c是卵母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看门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匡延平教授带来分享“受精障碍的遗传学病因”。匡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精子发生的钙震荡现象中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钙震荡不足会严重阻碍受精。此外团队的临床研究发现透明带蛋白突变会引起ICSI受精卵低,其生物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或可以增强我们对透明带对受精作用的认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松英教授分享了“前沿基因组检测技术和结果解读在生殖遗传中的作用”。张教授分享了三例携带有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的疾病患者,通过家系原始数据重分析、全世界范围寻找相同变异患者,最终确定并重新评级了致病位点,从而帮助患者使用PGT-M阻断了致病位点的传播。张教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临床意义未明突变的诊断提供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丹教授带来分享“唐氏综合征再认识:发生、发展与临床防控”。张教授首先用艺术和时尚作品展现了唐氏综合征人群的“另一种美”。团队关注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探索,希望解释唐氏人群异质性的原因。通过绘制较为全面的唐氏单细胞测序图谱,在多器官层面展现了唐氏基因剂量效应,未来会进一步探索唐氏人群的干预性治疗,帮助唐氏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

 

 


【青年论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分享了“不明原因反复胎儿畸形诊疗新进展”。李教授点出了胎儿畸形的诊疗难点,分享了一例由致病性基因突变导致的反复胎停、胎儿多器官畸形的病例,通过剖析这一病例,李教授强调了产前诊断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的重要性,建议在临床上把握好PGT的时机和取材部位,加强PGT全流程管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带来分享“耳聋基因治疗:让聋儿听见”。舒教授认为基因治疗或许是根治耳聋的关键。舒教授分享,耳聋群体对有效治疗的渴望非常强烈,团队致力于开发微创性的安全的内耳道基因治疗手段,并现场展示了临床试验后成功恢复听力的患儿视频。我们期待这一成果尽快在临床上应用落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吴琰婷教授分享“孕期高脂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吴教授团队发现孕期高甘油三酯会显著提高早产、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子代远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子代下丘脑和肠道菌群可能是孕期高脂饮食的不良影响跨代传播的关键作用部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丁国莲教授分享了研究“母体糖代谢对子代健康的代间和跨代影响”。研究揭示宫内高糖环境对子代健康的不良影响和作用机制。丁教授提醒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子代应注意随访,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团队的最新发表成果,将胚胎源性疾病进一步提前至配子源性疾病,更新了临床上对孕前检查的认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肖雪教授带来分享“孕妇运动干预的妊娠结局分析及多组学技术探索”。肖雪教授强调在实施运动干预时首先需明确运动负荷量的界定,目前团队已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精准性孕期运动干预模型。孕期多组学研究进一步将运动干预的量与效连接,临床结果证实运动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北京协和医院陈蓉教授分享了“FTHL17基因突变导致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的一项家系研究”。陈教授首先强调了开展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良(PGD)研究的重要性和当下诊疗现状的不足,并接着分享了一例极其特殊的46,XY PGD家系。通过追踪该家系,陈教授团队从中发现了46,XY PGD新致病基因,未来会针对该突变探索出46,XY PGD的靶向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带来分享“反复妊娠丢失遗传咨询及PGT获益分析”。陈教授强调了遗传咨询对复发性流产夫妇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指南和临床经验指出,不必对所有的复发性流产都行PGT-A,不明原因的反复妊娠丢失是PGT-A的指征,此外先进行免疫学检查等全面的评估很有必要,并建议加强PGT-A的适应症评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科珍教授带来分享“同而有异,大道至简——肿瘤医生看生殖”。李教授提出靶向杀伤应用于生殖领域的辩证思路。团队基于肿瘤和胚胎的相似性,使用肿瘤靶向药在遗传性肿瘤动物模型中成功筛选健康胚胎。又基于两者差异性,在动物中实现了选择性杀伤肿瘤并靶向保护卵母细胞,为生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安徽医科大学梁丹教授分享“早期胚胎中CRISPR/Cas9介导的高效基因转换修复”。梁教授总结了团队近十年的优秀研究成果。团队首次发现人类胚胎拥有独特的DNA修复方式,可以使用同源染色体作为内源性模板实现重组修复,并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研究结果为CRISPR/Cas9用于早期胚胎基因编辑提供了重要理论背景。中南大学冷丽智教授带来分享“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突变导致植入失败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关注于优胚成囊失败,通过三例男性不孕家系,成功筛选出了Meikin基因,并用基因敲除、单卵裂球测序和父母源测序论证Meikin基因突变能够导致精子严重染色体异常,从而导致优胚成囊失败。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秦莹莹教授远程带来分享“辅助生殖技术在女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实践”。秦教授从女性肿瘤患者的需求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辅助生殖对于肿瘤患者的有效性,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对肿瘤复发的影响,并分享了三例在得到辅助生殖帮助后成功活产的案例。

 

 

 

 


【遗传病精准诊疗与防控论坛】

 

复旦大学黄涛生教授带来了“Mitochondria & Reproductive Medicine”的主题分享,介绍了目前研究线粒体疾病的技术与动物模型,包括核移植、纺锤体移植、第二极体移植和NOD/ShiLtJ 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及利用这些技术与模型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管敏鑫教授带来了“Mitochondrial deafness, 30 years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from health problems to bench research to intervention”的主题分享,详细阐述了线粒体DNA突变引发线粒体DNA复制异常、线粒体tRNA结构和功能变化,从而导致听力损伤的致病新机制。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带来了“疑难单基因病PGD-M处理策略”的主题分享,通过6个单基因遗传病的实际病例向与会众者分享了目前PGT-M疑难病例的诊疗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以及相应的经验总结、解决思路。

 

 

 

 

中信湘雅生殖遗传医院林戈教授带来了“人类非整倍体囊胚的单细胞图谱研究”的主题分享,发现非整倍体(尤其是单体)会通过影响EPI的发育影响整个胚胎的谱系分化进程和功能,揭示了EPI作为囊胚发育的调控核心,通过分泌FGF/TGF-β等信号通路调控因子介导胚内及胚外谱系细胞的命运。美国新希望生殖中心John Zhang教授带来了“The implantation rates of the blastocyst stage embryos selected by two different PGT-a labs”的主题分享,统计表明Yikon和Cooper实验室PGT-A后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嵌合体胚胎的移植在两个实验室中都是常见的,他认为应当建立规范统一的PGT-A结果的排序体系,从而为患者胚胎移植的顺序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带来了“罕见病新候选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策略”的主题分享,通过卵巢早衰、“足部畸形”家系,智力落后、肥胖,“小头畸形”等生动的临床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了罕见遗传病致病基因的筛选与研究策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董旻岳教授带来了“一个高胆脂酸血症治病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的主题分享,通过高胆脂酸血症的临床病例溯源到患者家系、借助DNA测序发现了SLC10A5位点突变并最终通过动物实验确认了该突变治病意义。复旦大学附属生殖与发育研究院张静澜教授带来了“无创产前筛查的最新进展:多种遗传疾病同步检测的新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主题分享,展示了NIPT技术的最新进展,其团队与黄荷凤院士团队合作的结果表明,他们开发建立的最新的NIPT技术对基因变异检出的灵敏度为98.5%,特异性为99.3%。未来该成果有望进一步临床转化。

 

 

 

 

美国哈佛医学院YipingShen教授带来了“综合性携带者筛查”的主题分享,分享了携带者筛查的含义、核心要素、核心准入要求、历史与发展现状、目前的专家共识、认知误区。谈到对育龄期夫妇进行携带者筛查、提高生育健康是所有医生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晨明教授带来了“NIPT在辅助⽣殖妊娠⼈群产前筛查中的应用”的主题分享,其与黄荷凤院士团队、张静澜研究员团队共同合作,基于协同等位靶向富集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了新一代NIPT技术(NIPT2),该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前筛查效率,并且目前已经完成较大规模的临床队列研究,下一步计划启动十多万病例的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斐教授带来了“孤独症病因、早期诊断与综合干预: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的主题分享,基于SAED Cohort(新华自闭症早期发育队列)进行了1141核心家系WES测序和小鼠功能验证,发现了9个汉族人群特有的孤独症候选基因,并揭示了自闭症社交特异性脑区——RAS脑区。

 

 

 

 

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明兮教授带来了“精子鞭毛调节和弱精子症的遗传变异”的主题分享,首次揭示了N-DRC复合体在哺乳动物鞭毛中的功能,揭示了弱精子症发生潜在的新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孙斐教授带来了“无精子症中可变接剪切体的研究”的主题分享,展示了其团队对于无精子症中可变剪切体的研究进展,其研究绘制了睾丸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特异表达的全长转录本和基因组结构,为人类精子发生和男性不育的诊治提供了有价值的深度信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志英教授带来了“中国肝豆状核变性精准诊疗研究”的主题分享,基于Assess系统,详尽的收集了自2004年以来长期随访WD家系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资料和病史,为提高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精准医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叶英辉教授带来了“ART胚胎的新发突变”的主题分享,基于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研究经验与大家探讨了ART应用是否会提高胎儿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的概率、染色体异常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浙江大学周青教授带来了“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诊断与精准治疗”的主题分享,讨论了单基因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经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这些疾病都是罕见疾病,但就其患病人数的绝对值而言,并不“罕见”,如何提高对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率是需要众多学者一起解决的重要议题。Fuangfa Amonstira教授带来了“Overview of reproductive health in Thailand”的主题分享,总结了目前泰国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现状,其中缺乏医疗保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谈到了过去四十年间对泰国妇女生育力的统计,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妇女面临生育力低下的困境。如何更好地帮助育龄期妇女,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帮助,提高国家生殖健康状况对于泰国的医生和科学们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生殖障碍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论坛】

 

香港大学杨树标教授带来了“非侵入性的非整倍体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有用吗?”的主题分享,他提到因污染、培养条件、胚胎操作及DNA分析等因素导致现有niPGT-A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不利于统一性分析,需进一步标准化,在临床应用中的特定患者群尚待确认。香港中文大学蔡光伟教授带来了“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鉴定早期妊娠丢失中的异质性嵌合体”的主题分享,多位点结合低深度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使早期流产的异常发现率明显提高,在产前诊断中具有广阔前景。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带来了“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的主题分享,汤教授团队建立了单细胞DNA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染色质状态组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以及生殖系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网络的重要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带来了“滋养层细胞分化和胎盘营养代谢的相互调控”的主题分享,阐述胎盘滋养层的糖脂代谢模式与细胞命运决定的联系,适宜水平的葡萄糖-乙酸代谢是滋养细胞合胞化的必要条件,糖酵解通过调节组蛋白乙酰化过程对滋养细胞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ISRG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教授带来了“哺乳动物胎盘和早期胚胎发育”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团队在胎盘早期发育和滋养层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等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庆华教授带来了“减数分裂异常所致人类无精子症的遗传因素及思考”的主题分享,通过病例收集、分析分类、遗传筛查及功能鉴定等研究步骤,筛查出无精子症患者减数分裂异常的多种致病突变,揭示其病理机制,为不育症患者的无创诊断及辅助生殖胚胎PGT提供分子标志。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带来了“胚胎着床的路线图”的主题分享,利用动物模型结合人类临床资源和多种新兴研究策略,研究了囊胚激活的分子机制,子宫内膜接受态建立和蜕膜化的分子调控网络,及胎盘发育与功能的分子基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闫丽盈教授带来了“X染色体与发育及疾病发生”的主题分享,介绍了X染色体失活与剂量失衡、X染色体剂量与性二态性、X染色体剂量异常与疾病及X连锁单基因表型与诊断,为进一步了解X染色体与生殖健康及相关疾病诊治提供了系统的阐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教授带来了“在小鼠体内生成大鼠前脑组织”的主题分享,提出了高效的异种囊胚互补系统,首次在小鼠体内生成了功能性的大鼠前脑组织,揭示了异种前脑补偿嵌合体背景下细胞发育的自主性和非自主性的影响。复旦大学王磊教授带来了“人、鼠卵母细胞中MTOC成熟的机制”的主题分享,发现了人卵母细胞中存在着前所未知的微管组织中心,将其命名为huoMTOC,并从生理病理角度揭示了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新机制。复旦大学张锋教授带来了“畸形精子症的遗传机制及个性化干预”的主题分享,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以及高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MMAF病例中鉴定了新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DNAH8,首次利用食蟹猴、树鼩两种动物模型,揭示了首个灵长类特异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SSX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洋教授带来了“女性卵巢衰老的分子特征与改善策略”的主题分享,雌性衰老过程中过氧化应激导致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功能下降,基质细胞EGFR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导致其细胞基底黏附功能降低,共同诱发雌性生育力降低。发现人参皂苷Rb1可通过激活Ser473位点的Akt磷酸化与FoxO1发生相互作用来抑制与年龄相关的颗粒细胞氧化损伤。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赵涵教授带来了“不孕患者原核融合障碍的遗传机制探索及临床干预”的主题分享,发现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K1)基因突变是导致雌雄原核融合障碍的致病原因并阐明致病机制,发现在精卵结合后适时恰当地加用CHK1抑制剂,可以有效治疗该类疾病。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带来了“基于出生队列的孕期代谢组学研究”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基于国家出生队列人群绘制的孕期代谢组学图谱,通过大数据展现了孕期代谢物水平与临床因素及生活行为方式、妊娠并发症、妊娠进程、母婴健康结局及遗传变异等方面的联系。北京大学李程教授带来了“三维基因组染色质相互作用枢纽的研究进展”的主题分享,三维基因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对发育相关疾病和复杂疾病的研究。研究染色质构象在疾病中的变化可以帮助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并为开发新的生物标记、设计靶向治疗位点提供线索。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江教授带来了“胚胎移植前筛查DNA甲基化筛查(PIMS)改善辅助生殖”的主题分享,发现精子的DNA甲基化图谱被完整地遗传给子代胚胎,揭示了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编程规律和遗传规律。国际首创使用DNA甲基化筛选胚胎的方法,为表观遗传疾病及出生缺陷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持。南京医科大学王强教授带来了“卵母细胞发育的代谢调控”的主题分享,首次呈现出小鼠卵母细胞体内成熟过程中的动态代谢图谱,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协同描绘出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整体代谢模式,并阐明了卵母细胞中线粒体DNA突变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张莹教授带来了“小RNA及RNA修饰介导父亲代谢障碍对子代的影响”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小RNA和RNA修饰在父系代谢性疾病遗传到子代中起到的作用,系统的阐述了RNA修饰对RNA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比较了RNA修饰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存在的广泛性,并回答了循环系统和精子中小RNA和RNA修饰在代谢紊乱中的敏感性变化。


遗传与生殖健康,共促人类发展——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圆满落幕(二)

http://www.isrgweb.org/c6-83.html

Scan Share QR Code
PARTNERS
ACGA 北美华人遗传学会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北京大学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MRSi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福君基因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ACGA 北美华人遗传学会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北京大学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MRSi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福君基因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INFORMATION
遗传与生殖健康,共促人类发展——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圆满落幕(一)
ISRG 2024-06-03

由国际生殖遗传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由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承办的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大会邀请了全球领先的生殖遗传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国内生殖医学领域中、西医知名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为大家献上了一场学术的饕餮盛宴。


2024年6月2日,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各分论坛学术专题报告精彩继续,各位学者聚焦前沿,共议热点。


陈香美院士

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

 

ISRG

 

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带来“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的主题分享,陈院士回顾了两次大步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盛会。为响应领导人的号召、贯彻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凝聚专家智慧,结合先进技术,多学科融合,取得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数据驱动了中西医精准诊疗的实现,2010年陈院士带领团队创建全国血液净化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推动尿毒症列入国家大病医疗保障。她鼓励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认为青年人才是中西医结合振兴、发展的根本,需要给予更多信任、帮助和支持。


【交叉学科论坛】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Stephen G.Matthews教授带来分享“大脑和行为的跨代编程”。Stephen教授分享了团队在跨代编程中的突出成果,表明产前糖皮质激素暴露可以导致大脑结构、行为、神经感觉和神经内分泌等实现母系遗传,附睾小体产生的小微RNA通过表观遗传学效应实现大脑行为的父系传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tephen J.Lye教授带来分享“早产:机制、诊断和治疗”。教授分享了团队在早产领域的研究成果,团队阐释了促炎性巨噬细胞通过影响孕酮代谢在分娩发动中的提示作用,据此研发出基于白细胞激活检测的早产诊断与治疗手段。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Peter CK Leung教授带来分享“肌肉生长抑制素在生殖中的作用”。教授介绍了团队在肌肉生长机制素(GDF8)方向做出的工作。团队发现了GDF8在卵巢颗粒细胞中可以抑制LH受体从而下调孕酮、激活FSH受体从而上调雌激素,基于此机制团队证明CDF8在调节排卵、胚胎着床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潘纲教授带来分享“脑机智能及临床应用”。团队已基于更精确的皮层信号采集,实现脑机控制汉字书写。潘教授还介绍了团队新研发的神经假体,即用AI替换部分脑区功能,已完成了嗅觉、视觉的信号解码,期待未来应用于临床实践。

 

 

 

 


【生育力保护/辅助生殖安全性研究论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明教授带来分享“代谢稳态与心脏重构”。团队通过解码糖尿病心脏病的代谢组学变化,阐明心脏重构的代谢机制。徐教授团队成果已推广指导公益活动,鼓励儿童们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徐教授期待研究结果未来能应用于胎儿期的代谢干预及生活方式指导。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青原教授带领分享“蛋白磷酸酶2A亚家族在卵子发生和雌性生殖中发挥重要作用”。孙教授团队已阐明蛋白磷酸酶6c敲除会导致卵泡发育缺陷和卵巢早衰,并通过干扰DNA损伤修复阻碍卵母细胞成熟,由此团队证明蛋白磷酸酶6c是卵母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看门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医院匡延平教授带来分享“受精障碍的遗传学病因”。匡教授分享了团队在精子发生的钙震荡现象中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钙震荡不足会严重阻碍受精。此外团队的临床研究发现透明带蛋白突变会引起ICSI受精卵低,其生物学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或可以增强我们对透明带对受精作用的认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松英教授分享了“前沿基因组检测技术和结果解读在生殖遗传中的作用”。张教授分享了三例携带有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的疾病患者,通过家系原始数据重分析、全世界范围寻找相同变异患者,最终确定并重新评级了致病位点,从而帮助患者使用PGT-M阻断了致病位点的传播。张教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对临床意义未明突变的诊断提供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丹教授带来分享“唐氏综合征再认识:发生、发展与临床防控”。张教授首先用艺术和时尚作品展现了唐氏综合征人群的“另一种美”。团队关注于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机制探索,希望解释唐氏人群异质性的原因。通过绘制较为全面的唐氏单细胞测序图谱,在多器官层面展现了唐氏基因剂量效应,未来会进一步探索唐氏人群的干预性治疗,帮助唐氏人群更好地融入社会。

 

 


【青年论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分享了“不明原因反复胎儿畸形诊疗新进展”。李教授点出了胎儿畸形的诊疗难点,分享了一例由致病性基因突变导致的反复胎停、胎儿多器官畸形的病例,通过剖析这一病例,李教授强调了产前诊断与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的重要性,建议在临床上把握好PGT的时机和取材部位,加强PGT全流程管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带来分享“耳聋基因治疗:让聋儿听见”。舒教授认为基因治疗或许是根治耳聋的关键。舒教授分享,耳聋群体对有效治疗的渴望非常强烈,团队致力于开发微创性的安全的内耳道基因治疗手段,并现场展示了临床试验后成功恢复听力的患儿视频。我们期待这一成果尽快在临床上应用落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吴琰婷教授分享“孕期高脂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吴教授团队发现孕期高甘油三酯会显著提高早产、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子代远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子代下丘脑和肠道菌群可能是孕期高脂饮食的不良影响跨代传播的关键作用部位。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丁国莲教授分享了研究“母体糖代谢对子代健康的代间和跨代影响”。研究揭示宫内高糖环境对子代健康的不良影响和作用机制。丁教授提醒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子代应注意随访,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团队的最新发表成果,将胚胎源性疾病进一步提前至配子源性疾病,更新了临床上对孕前检查的认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肖雪教授带来分享“孕妇运动干预的妊娠结局分析及多组学技术探索”。肖雪教授强调在实施运动干预时首先需明确运动负荷量的界定,目前团队已建立了适用于我国的精准性孕期运动干预模型。孕期多组学研究进一步将运动干预的量与效连接,临床结果证实运动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北京协和医院陈蓉教授分享了“FTHL17基因突变导致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全的一项家系研究”。陈教授首先强调了开展46,XY单纯性腺发育不良(PGD)研究的重要性和当下诊疗现状的不足,并接着分享了一例极其特殊的46,XY PGD家系。通过追踪该家系,陈教授团队从中发现了46,XY PGD新致病基因,未来会针对该突变探索出46,XY PGD的靶向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带来分享“反复妊娠丢失遗传咨询及PGT获益分析”。陈教授强调了遗传咨询对复发性流产夫妇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国内外指南和临床经验指出,不必对所有的复发性流产都行PGT-A,不明原因的反复妊娠丢失是PGT-A的指征,此外先进行免疫学检查等全面的评估很有必要,并建议加强PGT-A的适应症评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李科珍教授带来分享“同而有异,大道至简——肿瘤医生看生殖”。李教授提出靶向杀伤应用于生殖领域的辩证思路。团队基于肿瘤和胚胎的相似性,使用肿瘤靶向药在遗传性肿瘤动物模型中成功筛选健康胚胎。又基于两者差异性,在动物中实现了选择性杀伤肿瘤并靶向保护卵母细胞,为生殖医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安徽医科大学梁丹教授分享“早期胚胎中CRISPR/Cas9介导的高效基因转换修复”。梁教授总结了团队近十年的优秀研究成果。团队首次发现人类胚胎拥有独特的DNA修复方式,可以使用同源染色体作为内源性模板实现重组修复,并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研究结果为CRISPR/Cas9用于早期胚胎基因编辑提供了重要理论背景。中南大学冷丽智教授带来分享“减数分裂相关基因突变导致植入失败的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关注于优胚成囊失败,通过三例男性不孕家系,成功筛选出了Meikin基因,并用基因敲除、单卵裂球测序和父母源测序论证Meikin基因突变能够导致精子严重染色体异常,从而导致优胚成囊失败。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秦莹莹教授远程带来分享“辅助生殖技术在女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实践”。秦教授从女性肿瘤患者的需求现状入手,深入分析了辅助生殖对于肿瘤患者的有效性,以及辅助生殖技术对肿瘤复发的影响,并分享了三例在得到辅助生殖帮助后成功活产的案例。

 

 

 

 


【遗传病精准诊疗与防控论坛】

 

复旦大学黄涛生教授带来了“Mitochondria & Reproductive Medicine”的主题分享,介绍了目前研究线粒体疾病的技术与动物模型,包括核移植、纺锤体移植、第二极体移植和NOD/ShiLtJ Ⅰ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及利用这些技术与模型最新的研究成果。“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管敏鑫教授带来了“Mitochondrial deafness, 30 years of translational research:from health problems to bench research to intervention”的主题分享,详细阐述了线粒体DNA突变引发线粒体DNA复制异常、线粒体tRNA结构和功能变化,从而导致听力损伤的致病新机制。安徽医科大学曹云霞教授带来了“疑难单基因病PGD-M处理策略”的主题分享,通过6个单基因遗传病的实际病例向与会众者分享了目前PGT-M疑难病例的诊疗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以及相应的经验总结、解决思路。

 

 

 

 

中信湘雅生殖遗传医院林戈教授带来了“人类非整倍体囊胚的单细胞图谱研究”的主题分享,发现非整倍体(尤其是单体)会通过影响EPI的发育影响整个胚胎的谱系分化进程和功能,揭示了EPI作为囊胚发育的调控核心,通过分泌FGF/TGF-β等信号通路调控因子介导胚内及胚外谱系细胞的命运。美国新希望生殖中心John Zhang教授带来了“The implantation rates of the blastocyst stage embryos selected by two different PGT-a labs”的主题分享,统计表明Yikon和Cooper实验室PGT-A后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嵌合体胚胎的移植在两个实验室中都是常见的,他认为应当建立规范统一的PGT-A结果的排序体系,从而为患者胚胎移植的顺序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带来了“罕见病新候选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策略”的主题分享,通过卵巢早衰、“足部畸形”家系,智力落后、肥胖,“小头畸形”等生动的临床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了罕见遗传病致病基因的筛选与研究策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董旻岳教授带来了“一个高胆脂酸血症治病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的主题分享,通过高胆脂酸血症的临床病例溯源到患者家系、借助DNA测序发现了SLC10A5位点突变并最终通过动物实验确认了该突变治病意义。复旦大学附属生殖与发育研究院张静澜教授带来了“无创产前筛查的最新进展:多种遗传疾病同步检测的新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主题分享,展示了NIPT技术的最新进展,其团队与黄荷凤院士团队合作的结果表明,他们开发建立的最新的NIPT技术对基因变异检出的灵敏度为98.5%,特异性为99.3%。未来该成果有望进一步临床转化。

 

 

 

 

美国哈佛医学院YipingShen教授带来了“综合性携带者筛查”的主题分享,分享了携带者筛查的含义、核心要素、核心准入要求、历史与发展现状、目前的专家共识、认知误区。谈到对育龄期夫妇进行携带者筛查、提高生育健康是所有医生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晨明教授带来了“NIPT在辅助⽣殖妊娠⼈群产前筛查中的应用”的主题分享,其与黄荷凤院士团队、张静澜研究员团队共同合作,基于协同等位靶向富集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了新一代NIPT技术(NIPT2),该技术大大提高了产前筛查效率,并且目前已经完成较大规模的临床队列研究,下一步计划启动十多万病例的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斐教授带来了“孤独症病因、早期诊断与综合干预: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研究”的主题分享,基于SAED Cohort(新华自闭症早期发育队列)进行了1141核心家系WES测序和小鼠功能验证,发现了9个汉族人群特有的孤独症候选基因,并揭示了自闭症社交特异性脑区——RAS脑区。

 

 

 

 

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明兮教授带来了“精子鞭毛调节和弱精子症的遗传变异”的主题分享,首次揭示了N-DRC复合体在哺乳动物鞭毛中的功能,揭示了弱精子症发生潜在的新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孙斐教授带来了“无精子症中可变接剪切体的研究”的主题分享,展示了其团队对于无精子症中可变剪切体的研究进展,其研究绘制了睾丸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特异表达的全长转录本和基因组结构,为人类精子发生和男性不育的诊治提供了有价值的深度信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吴志英教授带来了“中国肝豆状核变性精准诊疗研究”的主题分享,基于Assess系统,详尽的收集了自2004年以来长期随访WD家系患者及家系成员的资料和病史,为提高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的精准医疗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叶英辉教授带来了“ART胚胎的新发突变”的主题分享,基于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基础研究经验与大家探讨了ART应用是否会提高胎儿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的概率、染色体异常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浙江大学周青教授带来了“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诊断与精准治疗”的主题分享,讨论了单基因的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诊治经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这些疾病都是罕见疾病,但就其患病人数的绝对值而言,并不“罕见”,如何提高对单基因遗传病的诊断率是需要众多学者一起解决的重要议题。Fuangfa Amonstira教授带来了“Overview of reproductive health in Thailand”的主题分享,总结了目前泰国育龄期妇女的生育现状,其中缺乏医疗保险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谈到了过去四十年间对泰国妇女生育力的统计,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妇女面临生育力低下的困境。如何更好地帮助育龄期妇女,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帮助,提高国家生殖健康状况对于泰国的医生和科学们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生殖障碍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论坛】

 

香港大学杨树标教授带来了“非侵入性的非整倍体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有用吗?”的主题分享,他提到因污染、培养条件、胚胎操作及DNA分析等因素导致现有niPGT-A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不利于统一性分析,需进一步标准化,在临床应用中的特定患者群尚待确认。香港中文大学蔡光伟教授带来了“通过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鉴定早期妊娠丢失中的异质性嵌合体”的主题分享,多位点结合低深度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使早期流产的异常发现率明显提高,在产前诊断中具有广阔前景。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带来了“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的主题分享,汤教授团队建立了单细胞DNA甲基化组高通量测序、单细胞染色质状态组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了人类早期胚胎以及生殖系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网络的重要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雁玲教授带来了“滋养层细胞分化和胎盘营养代谢的相互调控”的主题分享,阐述胎盘滋养层的糖脂代谢模式与细胞命运决定的联系,适宜水平的葡萄糖-乙酸代谢是滋养细胞合胞化的必要条件,糖酵解通过调节组蛋白乙酰化过程对滋养细胞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ISRG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红梅教授带来了“哺乳动物胎盘和早期胚胎发育”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团队在胎盘早期发育和滋养层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等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庆华教授带来了“减数分裂异常所致人类无精子症的遗传因素及思考”的主题分享,通过病例收集、分析分类、遗传筛查及功能鉴定等研究步骤,筛查出无精子症患者减数分裂异常的多种致病突变,揭示其病理机制,为不育症患者的无创诊断及辅助生殖胚胎PGT提供分子标志。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带来了“胚胎着床的路线图”的主题分享,利用动物模型结合人类临床资源和多种新兴研究策略,研究了囊胚激活的分子机制,子宫内膜接受态建立和蜕膜化的分子调控网络,及胎盘发育与功能的分子基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闫丽盈教授带来了“X染色体与发育及疾病发生”的主题分享,介绍了X染色体失活与剂量失衡、X染色体剂量与性二态性、X染色体剂量异常与疾病及X连锁单基因表型与诊断,为进一步了解X染色体与生殖健康及相关疾病诊治提供了系统的阐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教授带来了“在小鼠体内生成大鼠前脑组织”的主题分享,提出了高效的异种囊胚互补系统,首次在小鼠体内生成了功能性的大鼠前脑组织,揭示了异种前脑补偿嵌合体背景下细胞发育的自主性和非自主性的影响。复旦大学王磊教授带来了“人、鼠卵母细胞中MTOC成熟的机制”的主题分享,发现了人卵母细胞中存在着前所未知的微管组织中心,将其命名为huoMTOC,并从生理病理角度揭示了人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新机制。复旦大学张锋教授带来了“畸形精子症的遗传机制及个性化干预”的主题分享,基于全外显子测序技术以及高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MMAF病例中鉴定了新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DNAH8,首次利用食蟹猴、树鼩两种动物模型,揭示了首个灵长类特异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SSX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洋教授带来了“女性卵巢衰老的分子特征与改善策略”的主题分享,雌性衰老过程中过氧化应激导致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功能下降,基质细胞EGFR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异常导致其细胞基底黏附功能降低,共同诱发雌性生育力降低。发现人参皂苷Rb1可通过激活Ser473位点的Akt磷酸化与FoxO1发生相互作用来抑制与年龄相关的颗粒细胞氧化损伤。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赵涵教授带来了“不孕患者原核融合障碍的遗传机制探索及临床干预”的主题分享,发现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K1)基因突变是导致雌雄原核融合障碍的致病原因并阐明致病机制,发现在精卵结合后适时恰当地加用CHK1抑制剂,可以有效治疗该类疾病。南京医科大学胡志斌教授带来了“基于出生队列的孕期代谢组学研究”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基于国家出生队列人群绘制的孕期代谢组学图谱,通过大数据展现了孕期代谢物水平与临床因素及生活行为方式、妊娠并发症、妊娠进程、母婴健康结局及遗传变异等方面的联系。北京大学李程教授带来了“三维基因组染色质相互作用枢纽的研究进展”的主题分享,三维基因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对发育相关疾病和复杂疾病的研究。研究染色质构象在疾病中的变化可以帮助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并为开发新的生物标记、设计靶向治疗位点提供线索。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江教授带来了“胚胎移植前筛查DNA甲基化筛查(PIMS)改善辅助生殖”的主题分享,发现精子的DNA甲基化图谱被完整地遗传给子代胚胎,揭示了哺乳动物DNA甲基化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编程规律和遗传规律。国际首创使用DNA甲基化筛选胚胎的方法,为表观遗传疾病及出生缺陷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持。南京医科大学王强教授带来了“卵母细胞发育的代谢调控”的主题分享,首次呈现出小鼠卵母细胞体内成熟过程中的动态代谢图谱,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协同描绘出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整体代谢模式,并阐明了卵母细胞中线粒体DNA突变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张莹教授带来了“小RNA及RNA修饰介导父亲代谢障碍对子代的影响”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小RNA和RNA修饰在父系代谢性疾病遗传到子代中起到的作用,系统的阐述了RNA修饰对RNA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比较了RNA修饰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存在的广泛性,并回答了循环系统和精子中小RNA和RNA修饰在代谢紊乱中的敏感性变化。


遗传与生殖健康,共促人类发展——2024国际生殖遗传大会圆满落幕(二)

http://www.isrgweb.org/c6-83.html

Scan Share QR Code
PARTNERS
ACGA 北美华人遗传学会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北京大学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MRSi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福君基因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ACGA 北美华人遗传学会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北京大学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MRSi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
福君基因 - ISRG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eproductive Genetics